衛龍 魔芋爽

 

久違的26零食系列又來了。
隨著網路發達,國與國之間的文化/實體產品交流越加簡易,近年來不管是網路或是生活周遭,越來越多中國用字在台灣出現或是被使用,例子的話是隨手抓就一大把,我隨便想就有視頻、互聯網、爆款、質量等用語(要是中發票有這麼簡單就好了),當然也很多用字很容易跟我們現有的用法有指涉對象不同(例如土豆其實是馬鈴薯),以及今天吃的「魔芋爽」的魔芋。我個人知道魔芋=蒟蒻好像是某次在看漫畫的時候看到這字,著實不懂這到底是三小,查完才理解的。但不管我怎麼知道的,反正我女朋友的妹妹知道我平常常寫一些垃圾東西,就熱情地提供食品讓我吃,所以才有這篇的誕生。

魔芋爽顧名思義,是用蒟蒻粉壓製而成的小零嘴,我個人覺得它的食品分類,在概念上比較像以前翁財記或小豆苗(還有人知道這到底是什麼店嗎)在賣的櫥窗秤重零嘴,只是經過了摩登化以及方便實用的優化後,變成類似番茄醬大小,一包一入的不沾手即食包裝。

外觀長得像這樣
它的製造商衛龍好像是專門做這種包裝小零食的廠商,在吃之前我有上天貓去看一下它是怎麼賣這個產品的。我感覺因為這種零食大多有「本來只想吃一包就好,但是停不住等到發現的時候已經吃20包了」的神奇力量,所以大部分是以盒裝、多入的方式做販售,再搭上一些聽起來很炫炮的銷售詞來賣,例如:

「不管爽不爽,就吃魔芋爽!」
「一直魔芋一直爽」
「嘴巴饞了來一包、血條空了來一包、追劇遊戲來一包、周末宅家來一包」

至於產品的樣貌則是弄得像麻辣鍋的毛肚一樣,企圖以蒟蒻的QQ口感製造素毛肚的錯覺。

讓我們用QQ貓貓做個比例尺
除了假毛肚的訴求之外,這個產品同時還具有其他的USP,像是內含膳食纖維,熱量少,好吃不怕胖(然後調味重得要死意圖使人洗腎)、2000m高海拔魔芋(我只看過高海拔之戀)、超過20道工藝製程(統一表示:X道工法這招你也懂?)之類的,我是覺得對我來說吸引力不大拉,還是要吃過用口味決勝負才是。

附上成分表
吃起來的味道的話,我覺得咬勁跟真的毛肚有的拚,算是做得相當的擬真。調味的話...滿重口味的(這也是我前面覺得搞什麼健康訴求阿的原因),很像沒事把滿漢大餐麻辣鍋口味(現在還有嗎?)的油包直接拆開來活生生血淋淋的怒吸一口,然後大喊:吾乃常山趙子龍!!!的那種感覺(為什麼?)。總之辣是會辣,麻也是會麻,很標準的泡麵式重口味,而且神奇的是,不管是橘色的麻辣,或是紅色的香辣,兩種口味因為都太重口味,吃起來根本沒差,彷彿格鬥遊戲的1P跟2P選到一樣的角色...

那好不好吃的話...呃...假如您好重口味,那就是好球,假如您覺得這種都是化學香料調出來的不肖產品,那就是壞球了。我自己的話,覺得跟上古時代吃什麼盼盼、喝什麼黑水比起來,魔芋爽真的就是個符合標準,適合人類吃的食物。(上述兩者請拖出去狗頭鍘伺候謝謝。)

最後要討論的則是這類食品不管是在台灣或在中國,總是會引起衛生疑慮。像台灣的話我滿常對紅片這種零食產生疑問,這玩意兒的製造過程真的符合衛生嗎?(結果吃一堆假油倒是沒反應,甚至喝塑化劑喝到縮陽入腹惹),而強國人好像也是滿懷疑的,我在知乎就有看到一些精彩的討論,甚至還有人拿去送驗...

結果上來講,衛龍雖然以前有過不良紀錄,但跟其他小家的廠商比起來,現在做大了,自然是比較不敢亂搞,所以相對上來說要正常一點,大致上沒啥問題。但討論串中有一句話引起我的注意,那就是:

在中国,食品安全问题,远远不止干净一项而已

是阿,在我們專心注意製程的同時,上游的原料,下游的運送保存,又何嘗不是會有問題的呢?而台灣過去諸多的食安事件,又豈止有製程的衛生問題而已?看來先不管兩岸最終如何,食安問題倒是相當一致阿...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