衛龍 魔芋爽

久違的26零食系列又來了。 隨著網路發達,國與國之間的文化/實體產品交流越加簡易,近年來不管是網路或是生活周遭,越來越多中國用字在台灣出現或是被使用,例子的話是隨手抓就一大把,我隨便想就有視頻、互聯網、爆款、質量等用語(要是中發票有這麼簡單就好了),當然也很多用字很容易跟我們現有的用法有指涉對象不同(例如土豆其實是馬鈴薯),以及今天吃的「魔芋爽」的魔芋。我個人知道魔芋=蒟蒻好像是某次在看漫畫的時候看到這字,著實不懂這到底是三小,查完才理解的。但不管我怎麼知道的,反正我女朋友的妹妹知道我平常常寫一些垃圾東西,就熱情地提供食品讓我吃,所以才有這篇的誕生。 魔芋爽顧名思義,是用蒟蒻粉壓製而成的小零嘴,我個人覺得它的食品分類,在概念上比較像以前翁財記或小豆苗(還有人知道這到底是什麼店嗎)在賣的櫥窗秤重零嘴,只是經過了摩登化以及方便實用的優化後,變成類似番茄醬大小,一包一入的不沾手即食包裝。 外觀長得像這樣 它的製造商衛龍好像是專門做這種包裝小零食的廠商,在吃之前我有上天貓去看一下它是怎麼賣這個產品的。我感覺因為這種零食大多有「本來只想吃一包就好,但是停不住等到發現的時候已經吃20包了」的神奇力量,所以大部分是以盒裝、多入的方式做販售,再搭上一些聽起來很炫炮的銷售詞來賣,例如: 「不管爽不爽,就吃魔芋爽!」 「一直魔芋一直爽」 「嘴巴饞了來一包、血條空了來一包、追劇遊戲來一包、周末宅家來一包」 至於產品的樣貌則是弄得像麻辣鍋的毛肚一樣,企圖以蒟蒻的QQ口感製造素毛肚的錯覺。 讓我們用QQ貓貓做個比例尺 除了假毛肚的訴求之外,這個產品同時還具有其他的USP,像是內含膳食纖維,熱量少,好吃不怕胖(然後調味重得要死意圖使人洗腎)、2000m高海拔魔芋(我只看過高海拔之戀)、超過20道工藝製程(統一表示:X道工法這招你也懂?)之類的,我是覺得對我來說吸引力不大拉,還是要吃過用口味決勝負才是。 附上成分表 吃起來的味道的話,我覺得咬勁跟真的毛肚有的拚,算是做得相當的擬真。調味的話...滿重口味的(這也是我前面覺得搞什麼健康訴求阿的原因),很像沒事把滿漢大餐麻辣鍋口味(現在還有嗎?)的油包直接拆開來活生生血淋淋的怒吸一口,然後大喊:吾乃常山趙子龍!!!的那種感覺(為什麼?)。總之辣是會辣,麻也是會麻,很標準的泡麵式重口味,而且神奇的是,不管是橘色的麻辣,或是紅色的香辣,兩種口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