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ne Child Nation ---- 獨生之國

在樂多網誌的時代有在看的朋友應該知道,我滿喜歡看紀錄片的。
所以最近來跟大家分享這部金馬也有放映的紀錄電影。對於距我們僅一海峽之遠的中國,我們比起歐美人士雖然在互動/知曉的較多,但畢竟沒有共同的生活記憶,因此雖然知道「一天等於四十年」的大躍進、89天安門坦克人、等等的事件,但它就只是一個來自課本,屬於對岸發展黑歷史之類,讓人覺得反人權的章節。但對於在昔時實際生活在該地的人來說,絕對不只我們會在課本看到的那樣,就像講述中國一胎化政策的本片,完整的帶出了自政策開始走之後的社會風氣,與連帶產生的「一胎化產業鏈」現象。

如以前說過的,紀錄片分兩種:一種是主導人貫徹自己的意志,意圖讓觀眾在看完後直接的同意導演的觀點(EX:Michael Moore),另外一種則不斷地丟問題,到最後雖然可以隱約的理解作者的立場,但本質上還是想要力求"紀錄做為客觀呈現"這件事。而本片屬於何種呢?我認為是後者。

一胎化是很爭議的主題,好奇如我看片前特別看了中國人在網路上的評論(這片在對岸應該是404查無此片),發現滿多人覺得導演作為本地土生土長的人,怎麼到了國外拍片後就開始黑自己的祖國呢?記得了這些意見,我看完之後再連結回這些批評,老實說我認為有點玻璃心,對於這種要揮舞道德大旗來黑很簡單的主題,導演真的算持平在講這件事。

在脈絡上,從交代一胎化的起源開始,讓大家先了解到,到底為什麼政府要做這件事,再用一胎化對她個人/原生家庭的影響,慢慢擴展到村領導/接生婆在整個政策執行之間的角色,然後切入政策執行下的社會現象:人口遺棄與走私,從單純的處理超生/不想生子女,發展成搶人小孩去賣,最後在收斂到隨著社會問題與變遷,國家機器開始動起來,讓一胎化變成二胎化。

因為段落很清楚,我覺得隨著各段的演進來講心得也不錯,所以我們就開始吧:

外國媒體對於一胎化的報導
中國一胎化政策有它的時空背景:因為人口成長太過迅速,假如再任其發展下去,最後可能會導致全國性的飢荒,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中國開始強制推動一胎化,在都市生超過2個小孩是不被允許的,生了就等著被抄家(真的是抄家毀厝),在農村則某種程度可被放寬,但最多也就2個,而且必須隔超過5年以上。這還不考慮到生出第二個會被投以的異樣眼光與後續困難的生活喔。可能有人會覺得,挖靠可以這樣說幹就幹喔?對。

然後再來是主角的回憶
這樣的政策下鄉後,落地到了導演王男栿的出生史。紀錄片中沒有多著墨,但確實她的成長過程讓人好生敬佩,從沒有資源的農村人,到被迫中斷學業(因為要工作支援家庭養弟弟),卻又可以自主念書取得交換生/獎學金資格,最後赴美,因為對影像產生興趣而最終成為紀錄片導演。一胎化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就是一個跟呼吸一樣理所當然的事情,而大家也只能接受並與之共生。

但與其他人些許不同的是,她是二胎家庭(意味著她家永遠拿不到"計畫生育"的獎勵星星"),當年祖父為了傳宗接代(這個概念很重要,稍後再提),硬是不讓她媽被結紮,並且真的忍五年後再拚一個,一舉得男。從此角度出發,導演開始探訪當初執行政策的前幹部/村長,與負責接生/墮胎的引產婆。

村長~
這邊我感覺到的是"歷史共業",你知道要拆人家家或是拿人財物不好啊,但對方就是違反國家政策,你能說不執行嗎?我覺得站在道德制高點,批評人家都很簡單,但真的易地而處,能為正確的事挺身而出是非常困難的,要不然辛德勒為什麼這麼受人尊敬....

引產婆
這邊引產婆更直接了。她認為雖然很多人都認為做這些不好的事情,只是上面的人要他幹,聽命行事,但實際動手的人卻是自己,所以必須要擔負這些責任與罪孽。從產婆這邊可以看到有很多墮胎的需求發生,有些墮是因為超過一個,而有些則是....因為不是男的。

穿插一個藝術家的故事
他的創作反應了一胎化時代的墮胎潮。在華人傳統為了傳宗接代而根深蒂固重男輕女的思想下,當你只能生一個,又生出女嬰的話,有些心狠手辣的父母會決定....殺害或遺棄。

他弟
這樣的事情有發生在導演的家族中,因此又回到他的家族來說明。他弟倒是個明白人,講述了家庭將資源集中在他身上的狀況。華人普世價值圈下,重男輕女在台灣也是有的,這邊倒不用多言我就可以理解這種現象了。只是這種思維放在一胎化的背景下,就造成了很多非自願性骨肉分離的悲劇。

例如他們家族就有人遺棄女兒。
他舅舅基本上根本就不想丟小孩,但被他媽以死相逼,一邊基本上是要哭要哭的在講這件往事,最後幽幽地說,要是她還在世的話,現在也27、28歲了。

所以看到這裡,或有為一胎化政策辯護的人說,也是有人不忍心殺女兒,所以獨生女有得到比較集中的資源阿...因此兩者不必然要做連結...等等云爾。是拉,但我想問題在於強制集中資源這件事就不對,試想有人殺了你爸讓你很快的繼承到他的遺產,那你要讓兇手得到應有的制裁,還是跟大家講說,這樣其實讓我也同時得到好處,所以兇手也沒做錯啦~

這邊從丟嬰兒的行為開始,又接到一條脈絡上去:人口販賣。多出來的娃要怎麼處理,賣給孤兒院後轉給有愛心的外國人認養吧。

前人口販子
這條產業鏈我覺得滿妙的。對他來說,最原始的動機不是為錢,只是幫忙大家把不想處理的小孩找到個歸宿,但政府打擊亂象卻一鍋炒把他們全判刑了。這邊有出去,另外一邊就有接收。

美國有專門的付費調查機構。
最早這對夫妻只是在想自己領養的三個小孩來源是不是合法的,結果拉出一串非法肉粽,而後便開始調查這類事情,並協助提供DNA供美國這邊的小孩/家庭做比對。裡面的爸爸也很清楚地提到為什麼中國小孩受歡迎,因為認養的價格透明、程序簡單、孤兒來源(他們以為)合法 。

當然他們自己也有自己的調查線路,甚至比導演更早接到前人口販子。然後他指點了導演去找現在在香港的一名記者,他之前有在追這個主題。

彭姓記者
他是踢爆邵氏棄兒案件的調查記者,這件事是當地幹部為了賣小孩賺錢,強行把人的小孩帶走賣掉,造成雙胞胎兩地分離的故事。為什麼可公然做這種事呢?當然是在一胎化的大傘下。

舉報有獎金~

不墮胎就大家一起罰~~~

法網恢恢你躲不掉~~~

你敢多生試試看~~~

邵氏孤兒的書
後來因為有引起國際關注,好像後來真的有相認。這邊帶到原生/領養家庭的議題,有些人在美國說真的對自己原生家庭已經不會想知道了。影片放到這邊我覺得大概產業鏈也走到盡頭了,於是最後wrap up回到總結。

一胎化走到現在,又產生了新的問題。
我不確定是一胎化沒有適時停住還是怎樣,中國現在面臨新的問題:新生人口不足以支持扶養老年人了。

於是一胎化變成了鼓勵第二胎。

一胎化的政策宣導好像就彷彿不存在了。

Echo中間訪問藝術家的創作動機時,他提到:「讓它反思一下....我們能這麼幹嗎?我們為什麼這麼幹?一個民族最可悲的地方在於遺忘,如果說以後計畫生育這個政策沒了,你可以隨意生了,那這個遺忘就忘了...」

如同一胎化一般的二胎化宣傳。
最後結束在老人家看著電視上的二胎化宣傳。不知道對於經歷過那個政策受過苦難的人來說,看到現在變成二胎化作何感想。

本片我自己解讀起來,創作者對於一胎化這件事,是弊大於利的,它產生了太多的社會問題,同時也為下個世代種下了隱患(因為這片主軸是一胎化產業鏈,甚至沒有提到男女失衡、或是媽寶小公主這些衍生問題喔)。

但回到1979年,我也不知道還有什麼更好的控制人口方式了...而這種事也只有在中國才能做吧。我想把層級再拉大繼續下去前,先扯到我爸,他基本上是屬於親中讚揚中國派,常說中國經濟建設要發展一個地區,就是不管釘子戶,一起鏟了打掉重練,這樣才有效率,讚。

這個大原則可以套用在中國執行官方政策的普世價值上,當然廣義來看這樣效率最快,最能直接達到目的,只是被剷掉的要怎麼辦,大家也只是:阿反正不是我被鏟,管它...直至被鏟的是自己的時候才會有感求助無門,直至自己聽命行事卻被怪罪,才會覺得這什麼害人東西。一胎化如此,有更多的其他事也是如此吧....

留言